
如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(第二部份) : 處理惡夢和夜驚
2018年10月10日 , 星期三
承接第一部份( 如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(第一部份) : 睡眠習慣 ),這次我們會簡介噩夢和夜驚的分別, 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睡眠習慣。
噩夢
噩夢是常見的情況,而大部份小孩都會有發噩夢的經驗,更常見於2 - 4 歲的小孩。因為這個年紀的小朋友開始發展想像力,恐懼的情緒會經由發夢得以抒發。恐懼的情緒可以源自聽過一些我們可能不以為然的驚嚇故事、恐佈電影、過度刺激或白天經歷過的壓力或情緒。
要記著, 2-4 歲的小朋友,每天都會經歷新事物,如:學習獨立如廁、第一天上課和父母爭辨等,都會構成壓力, 並透過發夢抒發出來, 所以,小孩發噩夢並不代表父母有問題, 其實這是正常情緒投射。
家長應如何安撫幼兒發噩夢後的不安
遇上這種情況,只需給幼兒一個擁抱或輕拍他們的身體,讓他們冷靜便已足夠。如果你選擇抱他們和你同睡,要小心注意有機會將會演變成為一個習慣。
讓他們自願告訴你夢中的故事,千萬不要強迫。 我們會解釋一切都只是夢境,並不是真實的。但由於他們仍處於幼兒階段,難以辨別夢境和真實的分別。雖然如此,我們仍要讓他們明白夢境並不是真實的概念。
此外,我們也要讓幼兒知道怪獸先生沒有在他們的睡房躲起來,更沒有爬到他們的床上千萬不要跟幼兒一起玩捉怪獸遊戲,這會帶來反效果。要讓幼兒明白家一切都是安全的,父母會與他們在一起,房間中可以把小睡燈亮著和擺放一些幼兒喜愛的玩具,有助增加安全感。
如何預防發噩夢
首先, 足夠的睡眠有助幼兒減少壓力。 此外,給予一個放鬆的安睡環境 – 浸浴、 睡前故事、安眠曲和夜燈,也有助幼兒安睡。 睡前小故事書有很多,例如 : Night Kitchen by Maurice Sendak, Mommy, Daddy, I Had a Bad Dream! by Martha Heineman Pieper and Jo Gershman, or Brave Little Monster by Ken Baker, 大家可以參考。
如果發現幼兒發噩夢是源自壓力和緊張,我們便要耐心和他們傾談,了解日間的經歷如何引致不安的情緒,如果情況持續, 便要尋求醫生建議, 因為夢境可能是情緒不安的提示。
有時候, 我們可以引導 2-4 歲的幼兒學習處理不安的情緒, 以下一些點子可供參考 :
• 我們可以在床頭掛上一些正面的話語板, 例如 : 做一個甜蜜的夢。 家長也可以和幼兒一起把話語板裝飾成漂亮的床頭裝飾。
• 我們又可以簡單地抺上 "晚安乳霜", 輕輕地揉在他們的額前和肚上, 有助增加安全感。 當然,這些只是簡單的護膚用品,我們只是為它換上一個名字而已。
• 我們又可以用香水或幾滴香精做一支噴霧,名為驅惡夢噴霧或怪獸叔叔不會來噴霧,睡前在房間噴一遍, 有助安心睡眠。
夜驚
夜驚和噩夢相類似,但夜驚不是夢境,而是深睡到沉睡過渡中的不安情緒,通常發生於入睡後2-3小時後,當睡眠進入沉睡狀態,通常過程是十分順利,但如果幼兒在過程中有不安和驚嚇滲入其中,便會有夜驚的情況出現。
夜驚一般不常發生,只有大約3-6%的兒童會有此情況,通常發生於年紀介乎 4-12 歲的小朋友身上, 間中也會發生在18 個月大的嬰兒身上, 而男生遇上夜驚的情況比女生多。
夜驚一般而言無特別的徵兆,除非父母親眼看到, 否則大多數不會引起我們的關注,更加不會聯想到需要醫護的協助。 究竟夜驚是什麼?小孩遇上夜驚又會有什麼反應?以下是一些例子可作參考 :
• 突然在睡夢中甦醒
• 透過尖叫或喧嘩來舒緩情緒
• 呼吸心跳加速
• 冒汗
• 紅疹
• 表現得不安或驚恐
夜驚一般只會維持數分鐘,情緒很容易便會平和下來。與噩夢不同,夜驚發生在熟睡中,所以,幼兒睡醒後是不會有記憶的。
安靜的睡眠
當家長不知如何安撫夜驚中的小孩子時,會顯得不知所措,請不要擔心,夜驚是會在數分鐘內安定下來並自己重新入睡,千萬不要嘗試弄醒夜驚中的幼兒,因為孩子們醒來後很可能會感到困惑,且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安定下來及重新入睡。 如果,你發現夜驚經常在同一時間發生,預防方法是在該段時間15-30分鐘前稍稍弄醒他們。以下是一些建議預防夜驚的發生:
• 減少幼兒的壓力
• 設計一個安全舒適的睡眠環境
• 確保小孩有足夠的休息
• 避免幼兒過度疲勞
• 避免小孩養成遲起床的習慣
如果你有其他湊效的方法, 歡迎點擊連結, 留言分享 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ightyoaksedu
噩夢
噩夢是常見的情況,而大部份小孩都會有發噩夢的經驗,更常見於2 - 4 歲的小孩。因為這個年紀的小朋友開始發展想像力,恐懼的情緒會經由發夢得以抒發。恐懼的情緒可以源自聽過一些我們可能不以為然的驚嚇故事、恐佈電影、過度刺激或白天經歷過的壓力或情緒。
要記著, 2-4 歲的小朋友,每天都會經歷新事物,如:學習獨立如廁、第一天上課和父母爭辨等,都會構成壓力, 並透過發夢抒發出來, 所以,小孩發噩夢並不代表父母有問題, 其實這是正常情緒投射。
家長應如何安撫幼兒發噩夢後的不安
遇上這種情況,只需給幼兒一個擁抱或輕拍他們的身體,讓他們冷靜便已足夠。如果你選擇抱他們和你同睡,要小心注意有機會將會演變成為一個習慣。
讓他們自願告訴你夢中的故事,千萬不要強迫。 我們會解釋一切都只是夢境,並不是真實的。但由於他們仍處於幼兒階段,難以辨別夢境和真實的分別。雖然如此,我們仍要讓他們明白夢境並不是真實的概念。
此外,我們也要讓幼兒知道怪獸先生沒有在他們的睡房躲起來,更沒有爬到他們的床上千萬不要跟幼兒一起玩捉怪獸遊戲,這會帶來反效果。要讓幼兒明白家一切都是安全的,父母會與他們在一起,房間中可以把小睡燈亮著和擺放一些幼兒喜愛的玩具,有助增加安全感。
如何預防發噩夢
首先, 足夠的睡眠有助幼兒減少壓力。 此外,給予一個放鬆的安睡環境 – 浸浴、 睡前故事、安眠曲和夜燈,也有助幼兒安睡。 睡前小故事書有很多,例如 : Night Kitchen by Maurice Sendak, Mommy, Daddy, I Had a Bad Dream! by Martha Heineman Pieper and Jo Gershman, or Brave Little Monster by Ken Baker, 大家可以參考。
如果發現幼兒發噩夢是源自壓力和緊張,我們便要耐心和他們傾談,了解日間的經歷如何引致不安的情緒,如果情況持續, 便要尋求醫生建議, 因為夢境可能是情緒不安的提示。
有時候, 我們可以引導 2-4 歲的幼兒學習處理不安的情緒, 以下一些點子可供參考 :
• 我們可以在床頭掛上一些正面的話語板, 例如 : 做一個甜蜜的夢。 家長也可以和幼兒一起把話語板裝飾成漂亮的床頭裝飾。
• 我們又可以簡單地抺上 "晚安乳霜", 輕輕地揉在他們的額前和肚上, 有助增加安全感。 當然,這些只是簡單的護膚用品,我們只是為它換上一個名字而已。
• 我們又可以用香水或幾滴香精做一支噴霧,名為驅惡夢噴霧或怪獸叔叔不會來噴霧,睡前在房間噴一遍, 有助安心睡眠。
夜驚
夜驚和噩夢相類似,但夜驚不是夢境,而是深睡到沉睡過渡中的不安情緒,通常發生於入睡後2-3小時後,當睡眠進入沉睡狀態,通常過程是十分順利,但如果幼兒在過程中有不安和驚嚇滲入其中,便會有夜驚的情況出現。
夜驚一般不常發生,只有大約3-6%的兒童會有此情況,通常發生於年紀介乎 4-12 歲的小朋友身上, 間中也會發生在18 個月大的嬰兒身上, 而男生遇上夜驚的情況比女生多。
夜驚一般而言無特別的徵兆,除非父母親眼看到, 否則大多數不會引起我們的關注,更加不會聯想到需要醫護的協助。 究竟夜驚是什麼?小孩遇上夜驚又會有什麼反應?以下是一些例子可作參考 :
• 突然在睡夢中甦醒
• 透過尖叫或喧嘩來舒緩情緒
• 呼吸心跳加速
• 冒汗
• 紅疹
• 表現得不安或驚恐
夜驚一般只會維持數分鐘,情緒很容易便會平和下來。與噩夢不同,夜驚發生在熟睡中,所以,幼兒睡醒後是不會有記憶的。
安靜的睡眠
當家長不知如何安撫夜驚中的小孩子時,會顯得不知所措,請不要擔心,夜驚是會在數分鐘內安定下來並自己重新入睡,千萬不要嘗試弄醒夜驚中的幼兒,因為孩子們醒來後很可能會感到困惑,且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安定下來及重新入睡。 如果,你發現夜驚經常在同一時間發生,預防方法是在該段時間15-30分鐘前稍稍弄醒他們。以下是一些建議預防夜驚的發生:
• 減少幼兒的壓力
• 設計一個安全舒適的睡眠環境
• 確保小孩有足夠的休息
• 避免幼兒過度疲勞
• 避免小孩養成遲起床的習慣
如果你有其他湊效的方法, 歡迎點擊連結, 留言分享 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ightyoaksedu